CN

TOP

Memorial Hall of the Last Battl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 TJAD
Memorial Hall of the Last Battl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Memorial Hall of the Last Battl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 TJAD
Architect
TJAD
+

Follow Us

Project Year
2018
Site Area
5933 m²
Location
Text description provided by the architects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但战火并未平息,直到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高邮城。1945年12月19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高邮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最后的进攻。12月26日,高邮战役胜利,粟裕在一座位于人民公园中的礼堂里接受了日军岩崎大佐敬献的军刀,高邮终于迎来了解放。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70年过去了,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曾经的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依然屹立在闹市中央,静静地诉说着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战后的七十多年岁月里,“公园礼堂”(当年的日军投降处)已和高邮市烈士陵园、人民公园、老年大学、老政府办公楼、州署头门以及各种民房混杂在一起,周边环境较差。2015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高邮市政府希望通过设计使得最后一役纪念馆和周围环境以及城市有机结合,并增加一个副馆来展示抗战史料,作为最后一役馆的补充,以及新建一个游客中心来作为整个公园的配套。整个项目分为红色主题区、古城风貌区以及绿地公园区。其中最为重要的红色主题区按流线路径依次分为“追忆之痕”抗战道路、“止战之殇”胜利广场以及通向碑林和人民公园的“和平之路”。设计强调“行进过程体验感”,以“伤痕”为构图手法,以空间的氛围变化突出“最后一役”的时间概念, 以地景艺术为主要建筑手段,融合周边环境,在诠释战争历史的同时,引导体验者对于战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追忆之痕”
“追忆之痕”从主入口广场开始,用耐候钢板墙围合形成的道路,象征抗战道路的艰难曲折。我们采用了叙事性的设计手法,抗战道路中的耐候钢板墙总计14片,象征14年抗战,墙上结合铜雕,用一幕幕主题故事来为人们重现抗战历史。随着抗战道路越来越低,钢板墙由宽变窄,逐渐向下,空间氛围越发压抑,加剧了悲愤的情绪,同时也为进入高潮空间——胜利广场做好了心理铺垫。
“止战之殇”
沿着曲折和狭窄的抗战道路走到尽头,循着光线拾级而上,迎来了豁然开朗的广场空间——胜利广场。广场一角高耸的胜利火炬雕塑,象征着抗战终于胜利!之前抗战道路中积聚的悲愤、压抑在此彻底释怀,空间的高潮也随之到来——硕大的镜面水池倒影着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日军投降处)。平静的镜面倒影表达以史为鉴,止战之殇,仿佛抚平了“追忆之痕”中的战争伤痛,人们在经历了刚才一幕幕战争的百转千回后不禁感叹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整个胜利胜利广场由南侧“革命火炬”的雕塑统领空间,寓意曲折的抗战道路终于迎来抗战最后一役胜利的曙光,同时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的革命之火永不熄灭。广场西侧镂空的耐候钢板景观墙,隐隐透出背后的斑驳的树影。钢板墙上的大量写意斜线分隔纹理,隐喻“疾风劲草”,与南侧高耸的火炬雕塑一起寓意着革命之火所到之处,必将以疾风劲草之势,摧枯拉朽般击溃敌人。在体会了抗战道路的曲折和胜利广场的胜利时刻后,人们可以从广场东南侧进入新建副馆。新馆位于广场东侧,建筑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以消隐、低调而有力的方式介入到场地之中,与旧馆、甬道以及周边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氛围。副馆设置三个展厅,分为上下两层,通过室内坡道相连。各个立面形成楔形造型,形态上和折线造型的抗战道路以及折线轮廓的胜利广场呼应。入口处采用切削体量的手法,雕刻出厚重的体积感与强烈的光影对比,在形式上与北侧甬道呼应,在意象上体现了战争所留下的深刻痕迹。副馆主立面上镂空循序渐变的“星火”状的三角形玻璃窗,夜晚星火闪烁, 犹如“革命火炬”撒下的星星火种。参观完副馆后可以通过广场北侧台阶或坡道,上到最后一役纪念馆的入口。它最早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礼堂”,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位于高邮人民公园内,因此被人们称为“公园礼堂”。1945年12月26日,高邮战役胜利后,粟裕在这座礼堂中接受了日军岩崎大佐敬献的军刀。如今,它被改造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每年有五万多人来这里触摸历史,感受当年的高邮战役。站在礼堂的入口俯瞰整个广场,高耸的火炬、如镜的水池、星星的灯火以及燎原的野草共同构筑成一幅寓意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生动景象。“和平之路”
走出最后一役纪念馆后,向东通过“和平之路”到达碑林以及烈士陵园,心情得以平复后,完成整个游览,向北可以继续参观烈士陵园和人民公园,向南可以回到入口处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斜线切割的造型和星火窗的立面延续了副馆风格,结合公园入口空间设计以及刺刀般锋利的入口LOGO雕塑,形成整个公园南入口的重要空间节点。游客中心表皮与新馆采用相同手法,以“星星之火”为意象在立面上开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洞口,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立面光影效果。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以甬道形成的裂痕空间隐喻战争伤痕,以镜面的平静隐喻创伤的抚平,将建筑空间升华为精神空间,用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独特深刻的空间体验,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双重纪念性,表现建筑特有的纪念性氛围和艺术感染力。郁郁葱葱的人民公园中,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与烈士陵园、州属头门相互融合,化作城市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一笔,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丰碑。


主创建筑师: 周建峰,王涤非,戴雨航

项目建筑师: 周建峰

结构设计: 陆平,周颖

设备: 刘兵,余秋萍,罗武

景观: 刘涛

合作方: 北京蓝调雨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City: 高邮市

Country: 中国

Appreciations towards TJAD for sharing wonderful work on WaSpeak. Click to see more works!
Published on 2023/08/26
Editor:Bolton
Enter ID in the Search Bar P180 Direct to the Article <https://www.waspeak.com/index/project/show/path/kang-ri-zhan-zheng-zui-hou-yi-ji-nian-guan-tong-ji-da-xue-jian-zhu-she-ji-yan-jiu-yu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