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位于上海龙华寺历史保护区内,如何在保护龙华区域的历史文化意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活城市空间活力是本设计在操作层面上需要解答的一大难题。
在设计过程中,方案以中国水乡传统绘画作为设计出发点,在横向肌理和纵向节奏两个层面上对区域环境进行了解读。
在城市脉络方面,设计通过一系列网格操作对原有城市肌理进行转译,并在基地内的景观梳理上进行呈现,将基地内外的空间逻辑统一为连续的整体。
建筑作为景观语言的一部分嵌入基地之中,自然地与外部城市空间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大大激活了城市流动性。
在单体布局上,建筑体量随着景观肌理的走向被不断地“撕扯”,塑造出院落式布局。自然包围建筑,建筑包裹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被高度模糊。
同时,院落式的新增建筑与基地中现存的体块状老建筑被整体考量,新建筑作为老建筑在河畔空间的延伸,极大地增加了老建筑逇利用率,新老建筑相互激活,形成连续的滨河亲水空间。
在城市天际线方面,建筑与景观的形态自沿河一侧有低至高渐进,以折面连接形成坡屋顶,带动了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
连续的坡顶最大化地敞开了滨河一侧的视野,同时也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气质进行了回应。
设计构思首先保证两侧的双层高展厅与三层低展厅相对完整,而中间仅有3m的交通,该空间的构思是建立在人的动态行为,空气动力学拨风以及最大化空间体量连续性基础之上的。
动态非线性的空间生形是建立在结构性能优化以及空间动力学生形的基础之上的,整个过程运用了切石法和投影几何以及算法生形的多种设计方法。
混凝土作为可塑性材料承载了建构特性又具有异域施工的特点,整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历时仅四个月应该是数字化设计以及施工方法带来的奇迹。
建筑师: 袁烽
设计团队: 韩力,孔祥平,王徐炜
结构工程: 张准
City: 上海
Country: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