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致力于以设计回应文脉又一最新范例,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向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特质致敬,将城市天际线成功转变为成都活力与创新精神的象征。通过对成都当地文化元素——”蜀山、蜀道、蜀水”的深入研究,项目成功地融合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底蕴。源自川西山脉的建筑形态、模仿川西山区道路风貌的游览体验、独特而精心选择的石材材料以及借鉴了四川水系景观设计元素,这四种异曲同工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共同构成了该项目重要而灵感十足之处。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令我深感愉悦,因为它融合了地域文化、城市空间和博物馆使命这三种元素。而这种融合是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体现的。我相信这个作品将为21世纪的世界博物馆设计提供有益借鉴。成都自然博物馆汲取灵感于川西山脉,设计团队以此勾勒出建筑的外形。在远古时期,成都地区经历了板块运动的影响,岩石因水平和垂直力而发生断裂与位移,从而塑造了现今壮丽的山形地貌——建筑形态则是由这一景观所启发而来。
在某些地区,建筑物如同巍峨耸立的山峰,展示出内部公共空间的壮丽景象,同时保持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坚实感。每座“山体”或巨石都被转化为不同的展览空间,并通过充满阳光的公共区域进行分隔和连接。第二个重要灵感源自于川蜀地区建在悬崖边的木栈道,以延续当地特色文脉中“蜀道”的独特韵味。在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中,恐龙盒子形式的蜀道以相似之方式优雅悬挂于“石块”一侧,将建筑的二层和三层紧密连接起来。
设计师通过倾斜和互动性的空间,巧妙地打造了一个充满冒险感的“恐龙盒子”。人们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将穿越整个“恐龙盒子”,而其中将摆放各种神秘展品——或悬挂于天花板之上,或置于地板之间,无不引发游客探索的热情。岩石形态之间通透的阳光空间,则为人们提供了思考、观察和互动的场所。这些位于岩石缝隙之间的空间不仅突显了展区视觉和物理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建筑本身与城市、街道、景观以及运河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概念也贯穿于室内公共区域的设计之中,其形式以飞跨中庭的木质桥体现。桥底的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舟船的截面,轻盈而又古朴,并且在功能上也将各楼层的南北两区连接起来。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灵感来源还囊括成都悠久且智慧的治水与灌溉历史,以及周边农田绚烂多彩和肌理纷呈。现有的东风渠位于场地东侧,设计以曲折迂回于景观之中的水道与散落布置倒影池相互呼应,在滨水步道和人行天桥交错穿行其中,相得益彰。
伟大的城市是文化最崇高艺术呈现形式,它承载了过去和现在的文脉。在当今全球社会中,更为重要的是,新建筑应该对所处建筑群体和城市环境做出适宜而卓越的贡献。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一设计理念的建筑实践,在面对城市未来时以具有变革性且富有责任感的建筑回应方式诗意而务实。
项目地点:成都
设计单位:Pelli Clarke Partners、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事务所
设计团队: Fred W. Clarke,Kristin Hawkins, Cory Frost, Hongxi Yang杨红茜,Rong Chen陈茸, Ileana Dumitriu, Olivia Huang黄晟琳,Jie Zhang张婕, Chen Chen陈晨, Beidi Zhang张贝迪
西南院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 | 刘艺肖波
建筑设计 | 杨扬 舒晨箫 闫顺凯 刘宇吴瑶 沙澎
结构设计 |肖克艰、王立维、张彦、杨文、许京梦、邱添
暖通设计 |魏明华,董丽娟,何思壕,何淼
给排水设计 |王建军,杨久洲,王丹珂,陈垚
电气设计 | 李慧,敖发兴邱玉
幕墙设计 | 董彪、罗建成、张瑜、黄梓洋、冼庆军、蔡红林、殷兵利
室内设计 | 张国强 涂强 刘元李琰
建筑技术 | 高庆龙 南艳丽 于晓敏 蔡君伟 窦枚
智能化设计 | 王少伟 吴寰 熊泽祝补翔宇
造价专业 |张廷学 张瑜梅 彭小芳 贾耀淋 曹集舒 邹雅媚 谌勇
业主:成都城投集团、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