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扩张自身栖息地的同时,原本的自然生态结构(如物种)以及生态功能(如物质循环)不可避免地被干扰,有时甚至难以再生。为了维持场地特点,如果单纯地依靠一定的投入与持续的维护等人为的掩盖与修饰手段,那么在更广的空间维度与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这种修饰的消耗是趋于增加的。
场地内几乎二分之一的原有山林以及耕地被住宅区取代。其中在东北侧山体规划建设生活体验馆,在完成销售任务后最终将以文化馆的功能向公众开放。保留下来的两部分位于山体上的香樟培育林带与原养殖鱼塘成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资源,并且湖光山色也是城市中的人们期盼的一种场地特点。
生态结构如物种、物种数量、分布式的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抗击干扰的能力。结构越多样,越不会因为在遭遇干扰后某个物种或某片区域被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链条,即使干扰后影响了生态系统,也会自发地产生新的生态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时间维度引入设计策略,认识到生态是有生命的复杂的整体,我们常常提到的“生态平衡”并不是特指某个时间点某一区域内僵化的平衡,而是较长时期内某区域生态环境内各个斑块发展与衰退的总和。
原本场地中现存有香樟组团或泡桐组团形成的孤岛,我们希望通过在孤岛边缘掺杂不同树龄的本地树种的策略使各个孤岛编织成一个整体。
梳理中低层地被,加入新的灌木品种,斑块化混合式种植。在未来的几年中,经过各个品种之间的竞争,品种本身的发展与衰退,甚至是动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会自发地建立起使自身趋于“平衡”的适应能力。
由于住宅区的建设,湖体的汇水面积较原本减少约1/3。当蒸发量不变的情况下汇入湖体的水量减少,物质循环难以平衡,水位线将会渐渐下降。
我们希望通过重建物质循环的策略,使湖区生态得以修复。收集道路雨水,通过雨水花园的生物净化后汇入湖体;在东北侧山体设置截水沟收集山体径流,经过睡莲池沉沙后进入湖体;在西北角与场地外水系相连的溪流通过捉蟹池的石台跌级充氧后汇入水塘;西侧为保证原有地表径流,采用架空木栈道的方式设置人行道路。
在生活体验馆周边场地的设计中我们希望人在体验与自然的关系时是多样的。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枯山水庭院使自然与人文交织,并且串联整个体验过程。根据各个庭院空间的形态与空间属性设置特定的置石并赋予其特定的意义。
「川」取自《管子 · 度地》里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由两块石头组成,实际是一块整石一刀为二,一做中心置石,承接雨水;二做石凳之用。
「渊」是室外向室内过度的进一步转换,取《易经》潜龙在渊之义,庭院用深麻灰色砾石做底,象征潭水。六块石头分别以三、二、一为组,表现龙在水面浮现的画面。背景夯土墙上隐约的纹理,暗示腾起的云海。
「启」庭院展现自然密林从片墙间流出,向建筑过渡的“启”点。据《山海经》记载,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庭院中由 2-3 种苔藓混种的五个独立绿岛分别象征五座仙山。从矮墙后溢出的“绿”像是源头,如水滴蔓延开时的动态。
业主:绿城集团
地址:浙江· 义乌
项目类型:实体展示区
建造时间:2017年至今
占地面积:约2万㎡
项目团队:张浩青、刘琨、梁永德、滕婉、李佳笈、顾悦平
建筑设计:九米建筑
室内设计:集美组
照明设计:琢影照明
枯山水设计:七月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