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项目
新闻
企业
服务
投稿
CN
TOP
Homestay Hotel No. 11 Zhoushan Hai Street / MAT Office
Homestay Hotel No. 11 Zhoushan Hai Street
Homestay Hotel No. 11 Zhoushan Hai Street / MAT Office
Introduction
Project Images
More Works
Architect
MAT Office
+
Follow Us
Category
酒店民宿建筑
Project Year
2019
Site Area
790 m²
Location
舟山
/
中国
编辑推荐
新锐设计
Text description provided by the architects
2018年8月的某一天,一个朋友找到我们,说舟山朱家尖岛上的老家正在翻建房子,房子正对着大海,他们想做一个海边的民宿酒店。朋友夫妇俩都是电影人,很早就跟我们描述过海边渔村的宁静和向往的简单生活方式,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去每到夏天,他们就回到村里,拍拍片子、写写剧本,看着傍晚回来的渔船和远处海平面上星星点点的灯。
回忆总是比现实美好,近两年开始,村里开始掀起了翻建房子的热潮, 我们第一次去项目现场的时候,看到满山遍野正在建设中的“欧式”大别墅,就如同在浙江其他城市近郊农村的光景完全一样。宁静的渔村已然成为一个大工地,热火朝天盖房子的同时也充满了焦躁和不安。
项目基地在村子的最西北边,面对海湾和一片沙滩。我们接手的时候,三层建筑主体已经封顶,房子是砖混结构,东北侧朝向大海,南侧面对山和通往村镇的道路。建筑的东西两侧的邻居家也在同步进行住宅翻建,建筑之间都只留出两米的通道,非常紧凑。
设计任务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一个有12间客房的民宿酒店。设计之初,面对充斥渔村的“欧式”建筑立面符号语言的压迫,我们本能地开始抵抗,并希望能够在建筑学的语境中寻找方法,以此来挣脱渔村的时空撕裂感,带来另一种在地的建筑可能性。
曾经在西南欧漫长海岸线上的旅行经历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从狭隘的形式语言和狂热的消费世界中获得救赎。柯布西耶曾经这样形容卡普里岛的房子:“一座岩石的延续、一丛岛屿的分支,如同建筑地衣从卡普里岛的土地中生长出来,成为凝视自然的工具”。
在那些由石灰岩和花岗岩建筑构成的坚固的村落,生长于海边山坡上,与大地紧密相连,既有常年抵抗海风的粗粝性格,又有很强的在地性。舟山的诸多海岛上,渔村的建筑形态也经历了几次演变:最早期的村落一般在背风的山岙里,建筑多由花岗岩和块石砌筑而成的单层坡顶石头房;第二阶段的翻建后大多是有二层外廊的砖瓦小楼,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楼板和阳台普遍采用水泥预制板;近年的第三阶段的翻建使房子层数又一次加大,同时,由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廉价而庸俗的“欧式符号”装饰元素彻底成为了主导建筑形式语言,并舍弃了阳台、露台等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功能空间。
我们决定采用去装饰化的方式,通过建筑自身的元素定义空间形态。改造前的住宅平面布局希望能够有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而忽略了建筑空间与海的互动关系。于是在朝向大海的一侧,我们植入了“阳台”元素对原有建筑格局进行干预,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海界面。新加的阳台不但丰富了建筑面对自然过渡的空间层次,也形成了“框景”的效果。
受建筑师伍重在马略卡岛自宅的启发,这种有限定性的“框景”使得从每个房间看出去,都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不同的海景。相比于那些格外开阔的海景视野,这种处理方式却反而提供了一种更加强烈的途径,让人们可以自内而外的去感知建筑外的世界。
当房间的主角是一个为你提供观看外部世界的“框”的时候,你发现大海和那些岛屿会愈发清晰、甚至充满张力的呈现在你的面前。另外一方面,“框景”也为房间里的人很好地回避了当今的渔村乱象,从而更加专注眼前这一片海带来的宁静。
在南侧朝向山和道路的一侧,阳台功能的加入带来了跌落错动的建筑形体,与山呼应,简洁有力,同时对从村镇前来的人们来说也增加了可辨识度。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在表层的粗粝中带着柔软的性格,就像海边礁石上长出的花,坚韧不拔。我们也试图寻找在剥离了庸俗的装饰符号之后可能产生的朴素的建筑特征:它是功能性的和在地性的;也是文学的和生活方式的。
我们希望这种朴素的建筑语言,能够让渔村乡邻看到在流行的“欧式”立面之外的建筑可能性,从而让向海而生的人们在建造宅院的时候能将生活方式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而不仅仅是通过跟风庸俗的装饰符号来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
过去,在渔村里的大树下,总是聚集着一拨拨亲戚邻里在拉着家常。我们希望在设计中将这种生活方式在新的场所里保留下来。原有场地的高差在设计中得以保留,并用以路径引导的方式定义出在运动中的连续景观体验:从场地西北侧较低处的院子入口的大树旁,背对着大海进门,沿着西侧高大的围墙拾阶而上,径直进入室内或者侧身走进大树荫庇的观海平台,在树影的摇曳里静静坐下来。观海平台借由场地里原有的五棵朴树而形成。这是伴随着孩童长大,并且经历了数次台风,却仍能在海边沙地上顽强生长的树木,因此尤为珍贵。
在面向大海的方向,建筑入口延伸至树的边界,形成折线形退让开阔的场地,场地上以不同的材质层层区分宛如海浪潮水,在大树的荫庇下形成天然的休憩场所。大树下的平台上,从小在渔村里长大的主人邀约着村里的乡邻和路过的旅人到此喝茶看海,是童时记忆,也为反哺故里。
作为一个度假居住场所,其内部公共空间处理也是设计的重点。在建筑中,我们设置了两个不同高度与景观互动的公共空间:面向大海一侧的是与观海平台连接的首层大厅,作为餐厅、接待和休闲区功能;以及四层面山的空中客厅,作为四层客房和阁楼房间的公共起居室使用。
原有建筑的首层大厅层高受限而且柱子较多,因此设计中通过黄和白两种色调对比分区来营造空间:周围的黄色区域作为入口、餐厅和茶吧功能;被黄色包裹的中央白色区域作为客厅和前台功能使用。白色区域的梁柱露明,并通过室内照明将顶棚照亮,烘托出建筑结构的自身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原本低矮的空间的舒适度。
为了能够在大厅里得到更好的观赏视线,我们在面对大海的一侧设计了四扇玻璃推拉门,在凉爽的季节,可以把门完全打开,让首层大厅和观海平台融为一体。
由于乡村建造技术的限制,原有建筑中产生了小柱跨的密柱空间,对空间划分不利。然而逆向思维告诉我们,暴露现状结构和借由材料对比,可以借用建筑元素本身营造出一种抽象的体验。它仍然是简洁、朴素的,并且时刻让人们关注远方的海面和岛屿。在这里,客人们可以静静地待上一整天,感受在密柱空间的纪念性和临海起居空间的日常性之间不停转换的体验。
海街11号民宿酒店改造项目,自设计到施工持续近一年。由于当地管理政策的变化和繁杂的邻里关系,设计落地过程相当不易。项目落成时,每天都能看到路过的乡邻和游客们好奇地张望打量,询问点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朴素的语言和建筑元素本身来探索渔村下一代建筑可能性的信心,并希望能够借助这种建筑和空间形式带给人们新的空间认知,发展在地性的生活方式。
Collect it
2317
Visits
0
Love
The old Dutch gas plant renovate
livMatS research pavil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FICES in Barcelona
National Museum of Qatar
Mori no Stage
Bobergsskolan
Koper Central Park
Tanatap Canopy Garden
More +
Appreciations towards
MAT Office
for sharing wonderful work on WaSpeak.
Click to see more works!
Published on 2023/05/28
Editor:Stuart
Enter ID in the Search Bar
P467
Direct to the Article <https://www.waspeak.com/project/s/zhou-shan-hai-jie-11hao-min-su-jiu-dian-mat-chao-ji-jian-zhu-shi-wu-suo.html>
WeChat Share
MORE SIMILAR PROJECTS
Elio Volpe
Ste. Marie Art and Design
Riverside Culinary Collection
Parallect Design
Hotel Rumour
Studio Modijefsky
Yandang Mountain Scenic Area Cliff Coffee
Slow Coral Design
Orieco Club Puyuan
SHUISHI
Island Orange Bay B&B
Parallect Design
Yakitoricraft Beer Private Dining
PaM Design Office
Water front Garden B&B
MenJue Architects
Check out all 213 Similar Projects
© 唐康硕
探索
项目
新闻
企业
服务
投稿
中文语言
请点击登录
Collections
Follows
Profiles Set
Sign Out